(相关资料图)
初夏,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停机坪,没有一丝风,热辣的太阳晒得人胳膊微烫。人们拉开横幅,来回彩排着欢迎的口号,两束鲜花被小心竖放在袋子中,花朵上的水珠已被灼干,但并不妨碍它们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。
“今天上午10时就起飞了,天上消息,大概下午2时20分就能落地。”“待会儿飞机从哪个方向来,可能是东南向?”有人眯起双眼向天空搜寻,他为见证飞机由远及近,慢慢降落这一刻而来。
但航空飞行,变化总走在计划之前。“天上消息”已变成“前方消息”:飞机在另一处停机坪降落,正在滑行。再过20分钟,在引导车后面,一架双螺旋桨小型飞机匀速滑行,因航程过久略显风尘仆仆,也因体型小看上去灵活轻盈。飞机上只有两个人:飞行员张博和他的伙伴张涛。
这是张博的第三次“环球飞行”。此前的2016年,他驾驶着TBM700单引擎飞机从北京出发,只用了49天就回到出发地。接下来的两次环球之旅,都与杭州的“2050”大会有关。
这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博士在2018年发起的“2050”科技活动,以“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”为愿景,提倡让所有“有想法”的人相遇,不以年龄设限,没有边界。从那时起,人们约定: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完整周末,从周五到周日,大家在杭州的云栖小镇团聚三天。
张博想到一个很酷的方式,他在飞机机身上喷印“2050”的数字,以“环球飞行”的方式连接世界各地的“年青人”。今年的2050@2023活动,是疫情放开后的首届线下聚会,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再见一面。4月初,张博在疫情后的首次“环球飞行”也同步出征,他从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敦机场出发,依次经过欧洲、亚洲、大洋洲,直到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。
此刻,张博和伙伴已经站在了地面上,他的脸色因被太阳长时间照射而通红。“这次飞行,经历了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低温,再到三十摄氏度高温,沿途既有冰川反射阳光的奇异景观,还有北大西洋壮丽的落日,看着窗外的云层渐变为橙红、粉红、靛紫,如同遨游于仙境。”在航站楼的接待厅里,张博向大家分享他的飞行经历,在场的人眼睛里有光。
2050杭州恳谈会将于6月3日在云栖小镇举行。正如张博是“飞行”而来,全世界的“年青人”也在以各种形式向杭州奔赴,只为了能够见一面。比如在往届的“2050”大会中,河南安阳文心高级中学的30多个孩子,从家乡出发骑行到杭州;曾经有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小伙子,换了两趟航班,飞行了近20个小时赶到杭州。
截至目前,全球共有345个城市的“年青人”参加该活动,在关于科技、未来和热爱中碰撞着思维的火花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