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里要建科普馆,珍贵展品从哪里来?普通教学楼想要呈现声学原理,天花板该如何改造?想便于青少年参观,展示柜的高度和展览区的距离该如何设定?日前,温州市广场路小学“李启虎声音科普馆”和“神韵贝螺科普馆”正式开馆,这些问题,在设计之初就被细致考虑。
调动社会资源,聚焦重点人群,让科普离普通人更近,这是温州鹿城将科普工作融入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时间上延伸,在阵地上拓展,在内容上创新,鹿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,形成全社会共参与的科普工作局面,树立科普赋能高质量发展的“鹿城样本”。
利用民智引导民企整合民力,科普要民有所为
科普具有公益属性,既需要政府积极作为,也离不开市场和社会各方参与,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。
经济综合实力跻身“中国县域百强榜”、连续三年蝉联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”和“全国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”……这些标签,意味着鹿城拥有发达的民营经济、雄厚的民间资本和活跃的民间社团等“先天优势”。
以“小眼睛、看世界”为主题的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科普馆,将历史、生活、艺术、科学等要素渗透到展馆的每个角落。通过寓教于乐的展馆功能,帮助儿童青少年探索眼睛的奥秘,通过活泼有趣的科普实践,在玩乐中汲取眼健康知识和科学护眼方法。
温州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,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科普活动,将中医药知识融入生活,荣获了温州市科普基地、浙江省科普基地、温州市社科基地、温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等众多荣誉。博物馆年接待参观人数近2万人次,通过走出校园,进社区、进小学等措施为人们送去健康科普知识。
加智科普实验教育基地,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科普教育活动,持续公益性质开展“科普进校园”活动,惠及学生达到数万人次,2022年成为中国科协“科创筑梦”试点单位。
鹿城的不少企业,也成了科普链上的一环。走进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,通过制作科普资料、播放科普视频、演示科学小实验等形式,定期开展“润新一日游”水知识公益科普活动。
打造“一社一品”特色科普的社区,由点及面,形成多条“科普旅游带”,编绘出“鹿城区科普阵地地图”。如松台街道郭公山社区科普体验中心,聘请三位“非遗”传承人和一知名科学老师兼任指导,定期为青少年开办科普课程、非遗项目科普互动体验课程。
类似的例子在鹿城还有很多。鹿城积极发挥社团功能,邀请“民智”投入科普事业,引导“民企”发展科普事业,整合“民力”充实科普力量。
少有所育老有所学才有所用,聚焦重点人群
鹿城区作为温州中心城区,有78所小学、27所初中(含分校),不仅是温州“双减”工作主战场、主阵地,涉及的青少年,也是科普工作的重点人群。
鹿城区科协全面打通与全区中小学校之间的科普共建合作渠道,牵头打造的科学素养系列课程,与中小学校本教育有效融合,走入了温州70 余所中小学校,提供系列科普进校园课程(活动)880 余场次,青少年参与145万余人次。
2022年,中国科学院李启虎院士与辖区广场路小学联手打造首批“浙江院士科普基地”,让科学家精神和高品质科普走进中小学校。
场馆建设过程中,更是充分考虑青少年科普需求。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观感,在场馆设计之时,专门为学生定制多个“1米高度”的展示柜——需要成年人略略弯腰细看的高度,对他们来说正好能够平视;在科普馆的部分区域,撤去了展示区的隔离罩,让学生能直接触摸到各类珍贵展品,“0米距离”拉近学生与科普之间的距离。
除了“一小”,还有“一老”。鹿城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“科普专项行动”,以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。组建专业的志愿者师资队伍,分级设置不同规模培训点,不仅提供“手把手”教学,还提供多元化课后服务。通过对智能手机高频应用场景的全流程模拟,使老年学员真正会用、敢用、想用智能手机。
作为鹿城科普的另一张新名片,数字化改革引领的科技创新、科学普及,推动高端学术和科普资源流入鹿城。目前已成功打造“瓯越院士之家”,协调组建“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π社区”,实现高端科普工作新格局。
关键词: